村网通总站 留马村 717178.nync.com 欢迎您!
造成高塘塬上学校减少的原因分析
作者//侯卫民
建国初期,我们高塘塬上,村村有小学,高塘有初中,1959年高塘中学设立了高中部。教育事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,每个乡都有好几所初中。
可是时至今日,大部分村都没有了小学。2014年,又把已经设立了55年的高塘中学高中部撤消了,初中也只剩下了高塘中学这唯一一所。
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,主要是:
一、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生源锐减。
二、人们的经济实力大幅提高,随之而来的是教育需求极度“膨胀”,认为本地教育力量薄弱,“外地的和尚能念经”,华县、渭南、西安教育力量雄厚,孩子在那里上学才会有更好的发展。
三、高塘中学几年高考上线率为零,致使生源流失更加严重,形成恶性循环,高中部难以维持而撤消。
以前的学生,都是在本村、本地上学,本地的老师虽不能说百分之百的优秀,但绝大多数老师,还是兢兢业业地为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业精力,为家乡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。其中有许多优秀教师,给众多学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。
人们的愿望无疑是好的,但好的愿望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果。大家纷纷把孩子送到县城甚至省城,说句实在话,孩子该咋样还是咋样。教育是教和学两方面的因素,并且学是主体,教只是辅助引导。孩子爱学习的主要因素来自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。教师再能,没有谁能把“石头孵出小鸡”。等孩子从学校出来后,有些人才明白这个道理。但仍有人搞不明白。当人们纷纷把孩子放在县城、省城上学时,孩子还要人陪读,费力费时,投资高收效小,租房买房的投入大大增加了,把辛苦挣来的钱,又投向城里,同时又减缓了家乡的发展。另外,孩子们都在外地上学,对家乡的感情更加淡薄,将来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缺乏热情。
有不少名校的成果大多是“拔尖效应”,就是从各地把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选拔过来,将来学习自然优秀,让无数家长误认为都是学校的功劳,以至于“上当受骗”。各地的优秀学生不仅为人做了嫁衣,还把本地学校踹了一脚。
下面有两个学校的例子。
一个是河北省衡水中学,是衡水县的中学,现已全国排名第二。1956年设立高中部,2014年的记录,教师600多人,180多个班级,学生8000多人。由于衡水中学的名气很大,2013年2月,河北衡水中学与企业合作,由河北泰华锦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9亿余元,又建立一个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品位衡水第一中学,和衡水中学并驾齐驱。衡水一中现在也有学生8000多人。
另一个是安徽省六安县(现六安市)毛坦镇的毛坦厂中学,至2017年6月的记录,教师780多人,学生25000人。按说该镇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学生,是因为毛坦厂中学有了名气,吸引了全县以及其它各县的学生。
这两个中学都不在省城,一个在县城,一个在乡村。
毛坦厂中学原是六安县二中,1960年设立高中部。我们高塘中学过去也是华县二中,1959年设立高中部。两个学校的情形不相上下,可是高塘中学高中部2014年撤消了,毛坦厂中学现在有学生25000多人。毛坦厂中学不是靠“拔尖效应”成名的,据上过毛坦厂中学的学生说,毛坦厂中学的老师,还不如他们原来学校的老师教得好,但是毛坦厂中学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抓得非常紧,是靠严格管理出成绩的。
如果假设高塘中学现在有学生25000人,那么高塘镇将是什么样的“火色”?
由此可想,高塘镇要成为一个重镇,不光是人口达标,而且是要经济上一个台阶,重要的是文化要有一个大发展。文化要发展,就必需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。办好我们的教育,不仅能稳住我们本土的学生,也可能吸引外来的学生。
就目前的形势来看,恢复高中,有一定难度。我们可以从小学开始抓起,先办好一所或几所高质量、群众满意的小学,吸引并留住本地生源,形成良性循环,进而发展至初中,乃至高中。能在本地上一个好学校,大家何乐而不为?谁愿意背井离乡呢?
以教育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,是我们发展的一条出路。一个是希望地方政府重视,继续走公办学校的道路。另一方面是社会贤达出资出力,走民办学校的道路。我们高塘中学校友共同努力,像先辈一样,振兴高塘的教育,为高塘的发展,为子孙后代,贡献力量。